Iganatius's Spiritual Exercises

*What to live for?~Ad maiorem Dei gloriam(to the greater glory of God).

*What to decide for?~Fiat voluntas tua(Thy will be done)

*How to deal with the goods of this world?~Tantum quantum(as much)

*What to strive for? ~Magis(even more)

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

川北義則<關鍵四十歲>讀後感之一

川北義則<關鍵四十歲>讀後感之一

說到教育,一般人想到的育兒。書名不是零歲教育,不然就是不要輸在起跑點上等等,很少會有教你要如何過中年,老年生活要如何規劃,因為二十歲後,不僅法律上視為成年,社會上也認為應該是個大人,是個成熟的人,推定有獨立判斷能力(所以也要自我負責!),如果到了四十歲,那更不用說了,離轉大人都已經過了二十年,理論上吃過的飯與過過的橋,都可以讓人放心,都即將進入中年了,棺材都進入一半了,難道還會有不知道如何生活。

但是近來漸成的流行話題的是,「中年危機」,尤其金融風暴以來,中年失業更是令人怵目驚心,小弟我今年即將四十(嚴格說是按台灣算法的虛歲),讓我陷入困境的,倒不是中年失業問題,而是人生進入下半場,我大動作的中年轉業而引發的不惑恐懼症。

外人看我好像是很篤定,捨棄人人稱羨的高薪律師,從小助理教授開始蹲起,月薪從六位數變成五位數,世見看來,不是賺夠了,就是有遠大理想,我希望二者都是,而我更喜歡撇開這麼世俗的說法,而從美國詩人佛斯特<林中路>來形容,二條路的選擇,我走上了那條人跡稀少的路,看起來美是美,但是走著走著,心裡卻還是不禁慌了起來。最近大腦之壁,特別搜尋著四十、不惑字樣的東西,讓他們自動進來。這時候這本有趣的書<關鍵四十歲>,就不知怎地,列入在採購的書單,而今天一早在高鐵的晨讀中,竟然欲罷不能,一口氣讀完。

莫非真的是不惑恐懼症,孔老夫子說四十不惑,台大心理系的黃光國教授在書的推薦序中,「恐嚇」說:「在四十之年,能夠感到不惑,並確立自己人生的方向,是他從十五歲開始便志於學,一生好學深思,博聞強記,學不厭悔不倦,治學時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四十歲以後才能夠……」懼哉此言,莫非這就是我不惑恐懼症的來源,因為我的條件並不充分,何能不惑哉,反而看著這路跡漸失,人煙罕至的林中路,踽踽獨行,心中猶豫了起來,腳也走得軟了。

這本日文原名40歳から伸びる人、40歳で止まる人(四十歲開始成長,四十歲停滯的人,把四十歲當成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,中年是進入老年的準備期,仍然要自我教育,作者說:三十而立之年,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參與社會時期,接下來十年左右時間,自然可以為了追求自己的無限可能而嘗試錯誤,然後到了四十歲時就該毫不猶豫地選擇自己的道路,並且奮力前進。可以說三十歲與四十歲應該對自己有很大認知上的差異,而這差異正是從四十歲開始,因為「愈是弱者,愈想早下結論。」這個說法對照於現在的我,真是再貼切不過了。如何自我認知,左右著下個十年,這是人生到死不休的課題,不是二十歲成年後,就可以了解,或是三十歲小有成就,就算結束的,而是要看是否真正地成為一個おとな想法與思考的「大人」。

對照書中,試著整理其中的一些觀念。

1人是自動地目標達成裝置

2智慧性地看待失去與偶然

3成為骨董車。享受當下﹑裝備文化藝術,良好的金錢觀。

4作個真正大人的中年人。

5與工作的關係之重新檢視

6與家庭太太關係的重新檢視。

綜觀全書,唯一的缺點是,新聞記者出身的作者川北義則,寫作的對象是四十歲的男性,當然對我而言沒問題,但恐怕女權主義者的教授要躍起抗議而已吧。

沒有留言: